中心简介
 中心概况 
 现任领导 
 实验室介绍 
 发展规划 
 校际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中心简介>>中心概况
测绘工程实验中心简介
2015-05-18

测绘工程实验中心是我校2007-2010年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是测绘工程专业和全校理工科相关专业的实验教学、科研与生产的开放式实验中心。中心由精密工程测量实验室、数字测图实验室、全站仪室、经纬仪室、水准仪室、卫星定位测量实验室、摄影测量与遥感实验室(含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数据处理实验室、专业技能实训中心、仪器检修实验室、创新实验室11个实验室组成。

本实验中心占地面积700多平方米,主要实验设备包括:46套GPS测量型接收机、75套全站仪(其中包括一套测量机器人TCA2003和一套TC1800)、2套每公里观测高差中误差为±0.3mm的DINI数字水准仪、摄影测量与遥感数据处理系统、GIS软件、全站仪与经纬仪校正台、数字测深仪、25台便携式计算机、20台台式计算机以及若干光学经纬仪、电子经纬仪、水准仪等。

本实验中心现有实验专职教师2名,兼职教师11名,其中,博士与在读博士6名、硕士7名,教授2名、副教授3名。

教学理念

树立“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实验教学理念,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工程应用能力协调发展”为目标,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

教学体系

以“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实验教学理念为出发点,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线,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为目标,建立“基础型—综合型—创新型”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构建实验教学、社会服务和科学研究为一体的平台。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形成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的实验课程。

功能定位与水平定位

测绘工程是一个空间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紧密相关并广泛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各个方面的学科,高新技术应用和各交叉学科的有机融合,对测绘工程实验中心服务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实验中心的功能定位和水平定位是通过体系完善的实践教学和产学研结合的工程锻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掌握相应专业技能、有团队合作精神、具良好职业道德水准、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满足实验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情况

本实验中心能承担我院测绘工程、工程测量技术、水利水电工程、水文水资源、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土木工程,园林,城市规划,给水排水工程,地质工程等专业的相关实验、实践教学任务,同时也能对外开展各种形式的技能培训、科研与生产技术服务,是我校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科研与生产重要基地。

教师风采

实验中心教师队伍一览表

姓名

职称

学历

学位

专业

何习平

教授

博士研究生

博士

大地测量与测量工程

欧阳平

教授

本科

学士

大地测量与测量工程

詹新武

副教授

博士研究生

博士

大地测量学

汤璞

副教授

在读博士研究生

硕士

大地测量与测量工程

万程辉

副教授

博士研究生

硕士

大地测量与测量工程

张红梅

讲 师

在读博士研究生

硕士

摄影测量与遥感

袁细兰

讲 师

硕士研究生

硕士

大地测量与测量工程

陈美兰

讲 师

本科

学士

大地测量与测量工程

吕娅

讲 师

本科

学士

地理信息系统

孙群

助教

在读博士研究生

硕士

大地测量与测量工程

陈伟

助教

硕士研究生

硕士

大地测量与测量工程

汤斌纺

实验师

硕士研究生

硕士

大地测量与测量工程

沈洁

工程师

本科

学士

大地测量与测量工程

吴贤宇

工程师

硕士研究生

硕士

摄影测量与遥感

特色

构建了基础与专业并重、实践与创新结的实践教学体系

针对测绘实验服务专业广泛的情况,根据测绘工程专业和各相关理工科专业方向的特点和学生能力培养要求,分层次、多类型设置实验项目,对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探索精神的培养,构建了一个基本技能培养、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实验教学理念。

构建了实验教师与专业教师相结合的实验室管理模式

实验教师进行仪器的准备、维修,同时专业教师参与各专业实验室的管理,充分配置利用了各种资源,有效地调动了实验教师和专业教师的积极性。

突出实践锻炼,为地方经济建设教育服务的特色。

中心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实验内容的设计紧密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面向实际工作,使学生兴趣浓厚。体现了实验教学与社会服务的紧密结合,突出了教学与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技术开发与社会生产紧密结合的原则。中心和相关地市水利部门、测绘生产单位等建立了若干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学生直接参加工程实践,并由实践单位人员指导,受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为学生毕业后能很快的适应工作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